FullSizeRender.jpg

廟宇是人民心靈依託的中心
社群活動的地點與生活重心
凝聚民族意識維繫傳統文化
因著信仰與香火的延續
促成周邊產業欣欣向榮

陣頭是我們台灣特有的民俗文化,
台灣的信仰、廟宇與人文有什麼關聯呢?
廟宇具備許多功能與綜合的延展性,
例如人民集會的地點、是信仰的凝聚或是市集發展的重鎮,
像是北港,都是先有信仰體才開始有相關產業,
所以有人說北港周邊是吃三代吃四代的媽祖飯,
正因為有媽祖有信仰有香火的延續,
得以促成周邊產業的欣欣向榮。
而產業的興衰更迭會自然汰換,
我相信這也是人文發展必然的演變歷程。

不管是台灣、東南亞或是更多的地方都有華人居住,
而信仰在華人的生活當中佔有極大的重要性。
今年的農曆八月,
台灣的廟會文化代表團將到新加坡參加「韮菜芭城隍廟百年大典」,
新加坡自建國以來雖僅有短短近60年的歷史,
但是華人居住在當地已遠遠超過了100年,
早期由唐山到南洋的多為閩粵地區的移民,
因此我們到了新加坡或馬來西亞,
閩南語或宗教信仰也是共通的。
當年的早期移民和移工到海外區發展時,
在語言不通、環境互異,甚至舉目無親的狀況下,
共同的精神依託就是祖先以及神明信仰的香火,
故宗教信仰便成了移民精神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培雅教授提到:香火是靈力的延續,
此「靈力」不解釋為神力而是指心靈的力量,
到外地開墾有香火有祖先代表不忘本,
即便是身故之後墓碑上一樣寫上祖籍,
因為落地生根不忘本源是華人非常重要的傳統觀念。

〜〜〜〜〜〜〜〜〜〜〜〜〜〜〜〜〜〜〜〜〜〜〜〜〜〜〜〜〜〜

禁香封爐的省思 
瞭解燒香、燒金銀紙、燃放鞭炮背後的文化意涵
信仰當中最重要的不是金身或神像而是香火
香火的延續比有形的物質來得更加重要

近來有許多新聞媒體報導,
不管是民間輿論、有心人士操縱的輿論或民間共識,
慢慢地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廟宇,
跟進大家所知的宣傳口號「禁香封爐」,
香與金銀紙是臺灣民間信仰非常重要的核心元素,
卻漸漸地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甚至剝奪!!

傳統民俗會隨著環境時空有所變遷,
至於是陋習還是優良的,則端看立場而言。
新加坡有一次在迎接保生大帝的爐主神活動當中,
由於燃放鞭炮不慎造成店鋪的大火,
而使當地政府禁止燃放鞭炮,
但唯有在除夕夜是被允許的,
因此民俗在法律之下依然有所通融,
畢竟這是華人的傳統與道統。

為什麼要燒香、燒金銀紙、放鞭炮呢?
其實背後皆具有其文化意涵。
早期的台灣因瘟疫猖獗,
以燃放鞭炮藉高溫加上神明的靈力來送走瘟疫。
如「燒王船」儀式基本上也是高溫消毒的過程,
用火將瘟疫轉化成另外一種物質送到另外一個空間去。

至於燒香為什麼要三柱清香呢?
三柱表天、地、人,而共通的說法是以三代表多數,
單數代表陽,雙數代表陰,拜神燒香數是一三五七九,
我們用香跟無形的神明、祖先或祖靈進行溝通和做呼應。
藉由燒香傳達我們的訴求,香煙裊裊上達天聽。
以前用鮮花和供品去供養神明神佛,慢慢再延續演變為燒香獻香,
香是人跟神明溝通的方式,
在我所認知我所從事宮廟信仰的經驗當中,
其實信仰裡面最重要的不是金身、不是神像而是香火,
最重要的是那個香爐,
是華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缺少的供具。
所以很多人當初唐山過台灣帶來的不只是神像有的甚至帶來香火,
從香火慢慢發展變成地方聚落信仰,
因此香火的延續比有形的物質來得更加重要。

〜〜〜〜〜〜〜〜〜〜〜〜〜〜〜〜〜〜〜〜〜〜〜〜〜〜〜〜〜〜

認識神像、金身與分靈
神明冥冥之中所作的感應神通
才是信仰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價值

神像與金身,其實就只是一張椅子一張桌子,
神靈在的時候就坐在祂的位置上辦公,
祂不在的時候神像代表祂,
廟裡有很多的神明,
各地也有很多的媽祖、關公、三太子、王爺都是同一尊神,
哪一尊才是真的呢?是分靈,
那分靈是什麼?
比喻來說,媽祖是個職業,好比每個地方的警察是不同的人,
所以適合的人去從事這個職業,去擔任這個地方的父母官,
而這些分靈都是這些職業的代表。
每年農曆12月24日要送眾神返回天庭,
地方的分靈(不論是家神、宮神或廟神也好),
把這一年遇到的事情與功績回去匯報給最原始的那位神明,
若是媽祖的分靈送神當天就要把業績報告給媽祖,
讓媽祖稟報給玉皇大帝。

神界跟人界的系統可以說是類似的,
因此天、地、人好比三個不同的行政團體,
法師道士做科儀調兵遣將,
在境主大廟普渡作醮,作醮不是只有請神而已,
還要普渡五方神煞、孤魂野鬼、地基主等等,
必須有足夠的能量和威信,因為人沒有公權力,
因此法師和道士要借該廟主神或境主大神如媽祖,
以媽祖名義行使公權力才能達到確實的效用。
例如原本是人所做不到的事,
向神明擲筊祈求,最後事情獲得圓滿解決,
冥冥之中的神通我們人是看不到的,
它不是變魔術也不是神蹟,
這是信仰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基本價值。

〜〜〜〜〜〜〜〜〜〜〜〜〜〜〜〜〜〜〜〜〜〜〜〜〜〜〜〜〜〜

陣頭於酬神和慶典活動扮演了重要角色
具有為人民趨吉避凶消災解厄的功能性
若喪失了其原始服務的出發點和本質
無正確的心態與觀念則會成為次文化

被保佑被救贖所以才有酬神和回饋,
好比豐富的牲禮水果供品最後都是人吃了,
藉由酬神的形式順便祭祭自己的五臟廟。
以拜天公為例,南北部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南部拜天公不用葷食,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
因此不殺生不拜牲禮而改拜菜碗素糕餅;
而北部則是拜牛羊三牲,因為認為會六畜興旺,
天公先享用的食物吃了會平安,
所以是以人的考量為出發點去敬神,
這在信仰當中是很有趣的地方。
其實人跟神之間的相處方式一直都有聯結,
而且呈現於食衣住行的日常生活當中。

陣頭在酬神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是扮演神明、扮演信仰的過程和結果。
法師調兵遣將我們看不到,
宋江陣和五虎平西陣就是兵將。
台南曾經發生著名的「炮仔間事件」,
西港香科或當地廟宇的境主繞境到這裡,
就要有一定的規模和陣仗來化解我們看不到的角頭惡煞。

宋江陣、獅陣或八家將其實都扮演了神明的角力或神明的部將,
原來八家將代表的是神明的部將擔任主神的隨扈,
八家將的展演與步伐其實是在趨吉避凶,
所以西港鄉有這麼多的八家將將團,
出來祭改收驚時老人家會跪在地上拜的,
就為了等法扇從頭上拂過以消災解厄。
現在的八家將已經慢慢消失原有的社會重要性和功能,
因為負面形象沒有最基本的產值,
歌仔戲或布袋戲的表演文化已進入兩廳院售票演出,
但是陣頭沒有往這個潮流方向走,
只有在神明慶典活動或特定的場所被需要,
如果當這些不成立時,它可能就消失在街頭之中,
它沒有舞台價值,這些表演工作者沒有產值,
沒有信仰就沒有陣頭,因為陣頭是在幫神明做事,
當我們只看到皮毛而沒有得到其中的精隨時,
陣頭若喪失了其本質與功能,則會成為次文化了!

如大甲媽祖出巡,陣頭來攔轎搶轎,
兩方勢力打起來如丟汽油彈產生糾紛等等情事,
就是因為沒有真實的信仰,
民間的廟會民俗活動都跟陣頭離不開關係,
而這些事情都需要人來扮演,
扮演者的出發點、心態與觀念又是什麼呢?

〜〜〜〜〜〜〜〜〜〜〜〜〜〜〜〜〜〜〜〜〜〜〜〜〜〜〜〜〜〜

地方因著宗教人文活動促進繁榮
且演變為基本的重要的產業依據
民俗采風皆有地域性和人文發展特性
經驗有獨特性未必可移植到其他地方

「封爐禁香」的措施基本上我是反對的,
但是這個措施有一個清楚的目標,
反制空汙是口號,環保是說詞,
身為信仰的跟隨者和經營者,
維護道統、文化與信仰的形式,
該如何讓大家理解之所以要燒香、燒紙錢和燃放鞭炮的原因,
宮廟裡賞兵犒將的儀式除準備祭品也需要金銀紙。

一般宮廟都有黑令旗,等同於志願役招募處的作用,
刈山香、刈水香都需要兵將,
由神明主動招募地方牛鬼蛇神來當兵,
有一部分是志願役有薪水包含吃住,
若沒有薪水要如何過日子呢?
當你沒有給予他需要的東西時可能就會作亂,
因此可以當成人類的社會思維來做解讀,
人類的社會如此,信仰的社會也是如此,
當沒有給予足夠,給予太多甚至氾濫也會延伸出問題!

好比燃放鞭炮的意義其實相當重要,
在過去送瘟或某些慶典的過程如起馬炮等,
一定要用鞭炮來洗淨除煞。
如彰化的「送肉粽」除煞儀式,
必須燃放鞭炮驅趕送煞出境出海別在此逗留,
藉由神明的威信與神力完成儀式達到平安的目的。

各地的民俗采風皆有其地域性和人文發展特性,
「北港炮,新塭金」的信仰文化由來已久,
鹽水放蜂炮也不會有問題,
發生了火災明年還是會舉辦,
地方因為這些人文活動促進了繁榮,
且成了基本重要的產業依據,因此不會有所改變。
但若把這些城鄉的經驗移植到台北市或其他城市就未必是成立的。
例如有朋友在住宅區搭壇設天公爐,
幫財神做一個祝壽法會,
因為擔心擾民,法會只做一個半小時就收工了。

神明出巡繞境有時會穿街過巷,
若在那個地方堅持燃放沖天炮這是人為問題,
產生了事件反而信仰倒楣、媽祖倒楣!
桃園慈護宮曾發生遶境時沖天炮不小心掉到民宅燒了起來,
結果怪罪神明認為神明不出巡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

因此當民俗活動無法與地方人文取得平衡時,
反而會變成一個累贅與負面價值,
寒單爺吃炮只要有心每個地方都可以舉辦,
各地方政府一直在舉辦文化節,
因為能吸引人潮才有產值和經濟效益,
但地方的城鄉經驗未必可以移植到其他城市。
北港媽祖繞境三天,民眾可以接受吵鬧大量鞭炮燃放,
但是不代表台北市、西門町或台中市可以接受。

〜〜〜〜〜〜〜〜〜〜〜〜〜〜〜〜〜〜〜〜〜〜〜〜〜〜〜〜〜〜

凝聚共識汰換舊有的模式以及思維
透過平台建立尋求更好的生存方式
以軟性訴求喚醒並認同道統的延續
與當今的社會生活和民眾互相平衡

如何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產業鏈結過程當中,
凝聚成共識是非常重要的,
身為傳統信仰的追隨者甚至是經營者或產業的工作者,
其實某些是危機、甚至是苦衷,也可能是轉機,
因我們正在汰換一種舊的模式與思維,
希望尋找到一個新的方式,
能跟現在的社會生活與民眾來平衡以取得更好的生存方式。
我們可以讓大家取得共識,
之所以燒香燒紙錢的原因,不做不代表會如何,
但若你選擇這些事情可以讓你心安,就要爭取我們的權利。

舉例而言,「領養代替購買,棄養不傷害」,
這個標語口號等slogan做得非常簡單非常好,
不棄養不傷害才是最重要的訴求,
能讓大家都簡單明瞭其訴求並凝聚共識,
動物不可以隨便傷害因為那也是一條生命,
常見的遺棄及虐待寵物事件就會廣泛引起討論。

封爐禁香也是一樣,
新聞媒體用他們的方式以其自身的角度和立場,
報導燒紙錢被罰款等等使宮廟開始跟進,
大家認為好像應該是這樣子做,似乎不燒香也不會怎樣,
到最後可以還給民眾一個優質的生活品質,
但這是必然的嗎?一定會是這樣子的嗎?
新加坡有各種不同人種和多元宗教,
每個宗教活動在政府支持下得以持平發展,
回教有開齋節,道教有神明聖誕與慶典。
例如韮菜芭城隍廟文化節的百年大慶,
由於是來自安溪的移民,
因此安溪城隍的大祭也是當地華人很重要的信仰來源,
當在從事信仰工作與文化推廣時,每個人皆是平等的,
假設人民的信仰,宗教和選擇不安定時,
社會就造成很大的問題大家開始鬥爭!
那麼如今的台灣可說是宗教的戰爭信仰的文革,
不認同你的人,用很大力的方式來反對你,
而我們想延續民俗文化的人,
還沒有找出改變能讓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
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問題,
如何凝聚大家的共識,不單是在座的各位一起分享經驗,
在網路無國界的時代裡有許多方式可以推廣,
如做一個平台讓大家廣泛觸及這個團隊在做的事情,
了解團隊的中心主旨以及有什麼成績,
當我們沒有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就輸給媒體了,
因為都是媒體在講話,我們就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他們選擇他們想講的,而我們只能默默地承受文字語言的霸凌,
低調默認事實,但那真的是事實嗎? 當然不是。
當你參與其中卻沒有一個平台可幫自己撥亂反正。
所以平台的架構和觸媒以及要提供給大眾的東西採軟性訴求,
透過影像、微電影等媒介喚醒大眾,
並且更認同道統的延續與香火的信仰,
包括我們大家在做的這些事情其背後代表的重要性,
也讓原本在做這些事情的人更加認同自我。

〜〜〜〜〜〜〜〜〜〜〜〜〜〜〜〜〜〜〜〜〜〜〜〜〜〜〜〜〜〜

信仰沒有絕對的對錯但有不同的面向
通靈指個人與神明溝通的方式及感應
以健康正面的角度與立場來看待信仰
藉由改良精簡與掌聲取代批評和漫罵
讓信仰活動於道統的延續上達成共識

「心誠則靈」在我的解讀裡要用對方法,
當現在的人用科技取代信仰的傳統模式時,
它就不是一種真正信仰的生活與概念。
當你親自在神明面前透過香或雙手合掌表達訴求時,
所謂「通靈」係指你的心神與神靈相通,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參與通靈這件事情呢?
因為可以超脫凡人,不只當人也當神。

廟分三種,香火廟、陣頭廟以及靈山廟,
靈山廟是靈山的修行者會去的廟,如母娘系統以女神居多,
會有一群人起乩圍著香爐做很多儀式,
香客必須等儀式結束才能插香。
因信仰的方式不同故在當時的狀況下大家都可以互相體諒,
而在這些過程中可以看到信仰許多不同的面向。
至於「通靈」是真是假?
我遇過一些很好玩的例子,
有人去其他的宮廟拜拜完後來廣澤宮找我,
說是某師兄說他後面有跟了三個拿黑令旗要索命,
而他再到其他宮廟,又找了網路常常看到的靈學老師詢問,
結果說法不一!
我用最客觀的方式來求證讓他自己來博杯,
你可以決定選擇人講的還是選擇神明講的?
於是博杯之後都得到否定的答案,
那麼是不是你自己想得太多,如果是的話就是三個聖杯,
博杯其實就是一翻兩瞪眼,
最後博杯的結果其實是庸人自擾之!

信仰並沒有絕對的對錯,所謂信者恆信,
民間常常看到的新聞或社會事件所衍生出來的問題,
信仰解決的方法沒有數據沒有客觀事實,
而通靈是個人與神明溝通的方式及感應,
我身為宮廟經營者,經常有人問我會不會通靈?
我不會,但我可以教你怎麼跟神明說話以及如何進行求證。
一間宮廟裡面如有抽籤詩與擲筊兩個系統,基本上不用問乩童,
如只靠乩童的宮廟,乩童在香火就旺,乩童若不在香火就沒了,
因為大家會依賴人會依賴系統,
有任何問題請示神明,可燒三柱清香向神明秉告姓名、地址與問題,
擲筊請神明定奪提供答案。

一般籤桶有的是六十支有的是一百支,
像我們廣澤宮是一百支籤,
其中只有一支會是你的籤,每支籤都要三個聖筊才算數,
一個聖杯可以說是機率或然率,但連續三個聖筊的機率有多高呢?
如果篤定是這樣就給你這個結果讓你自行判斷,
你個人的心意在跟神明溝通,藉由博杯或抽籤詩。

籤詩代表人的過去、現在和結論,
在信仰的過程當中如果能跟大家凝聚共識,
讓大家用很健康的角度與立場來看待信仰這件事,
之後的年輕人繼續接觸信仰活動,
在理念意識或道統的延續上有所共識,
燒香可以燒好香,紙錢燒夠就好,不必要的東西可改良精簡,
讓更多人在這些過程中贏得更多的掌聲,不是只有批評和漫罵,
這是我個人的一點心得與分享。

〜〜〜〜〜〜〜〜〜〜〜〜〜〜〜〜〜〜〜〜〜〜〜〜〜〜〜〜〜〜

廟會藝陣文化的未來願景
為陣頭製作藝陣概念專輯
以劇場化經營及專屬音樂
藉神明與信仰活動的展演
讓觀眾理解意涵感受平安

廟會藝陣可說是台灣最精彩的娛樂文化事業,
期盼未來我們在廟會藝陣作不同的變革,
我個人對藝陣的遠景,希望能讓廟會陣頭劇場化,
大家可以在劇場看ㄧ場表演等同參加一場祈福法會,
讓參與的信眾感受正面力量與平安,
劇場裡面有西秦王爺和田都元帥文武兩藝陣守護神,
在哪個地方表演,地方的境主大廟主神也在場,
因為有神明的信仰,舞台上所做的任何事情與科儀才是成立的,
包括祈福、攘災、趨吉避凶等等,
希望讓陣頭具備這樣的功能讓大家認同這個展演,
也許可以幫陣頭作藝陣概念專輯,
有自己的專屬音樂演繹自己的表演,轉變成劇場式的經營,
將無形的變成有形的具象的展演方式,
完整呈現台灣民俗信仰陣頭與廟口文化的精華,
這是我未來對藝陣文化的遠景與展望。

arrow
arrow

    yuming06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